這部電影,就算不是從頭哭到尾,至少也是從中段哭到尾。但別誤會,我不覺得電影煽情,而是這裡面的抉擇與衝突雖然痛苦無奈,但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愛,只是看你站在誰的觀點去看...
這部電影是由暢銷書改編,劇情是敘述一位意志堅強的母親莎拉,為了拯救罹患血癌的女兒凱特,利用了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對的安娜。在安娜長大的過程裡,不斷的去供給凱特所需要的臍帶血、幹細胞、骨髓等等。但是11年過去了,凱特的病情時好時壞,甚至需要安娜捐腎給姐姐~這時故事的爆點出現了! 安娜竟然找了一位律師向父母提出控訴,要拿回自己的身體自主權!
這是電影公司出的宣傳文字,不過真正去看電影時會發現很多事情的原委,並不是我們原先所設想的。這部電影的敘事方式與"在世界轉角遇見愛"(請看:http://soulmiles.blogspot.com/2009/07/blog-post.html)類似,都是以今昔交錯的方式,讓觀眾漸漸看到事情發展的經過,抽絲剝繭,直到最後一刻才明瞭所有的一切。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與心情: 強勢的母親莎拉,為了照顧生病的女兒凱特,辭掉高薪的律師工作,專心照顧女兒。而她的執著,引導著全家人的生活,使得家中的每個人都繞著凱特的病情打轉。莎拉是個隨時備戰的刺蝟,只要任何人提到凱特的病情,如果是放棄或是悲觀,她馬上就像發怒的刺蝟一樣,全身的防備系統張牙舞爪,刺傷每個柔軟的心。也因此,家中的每個人都依著莎拉,不論是父親、凱特的哥哥傑西、妹妹安娜,甚至阿姨還有醫院的醫生。
安娜則是這事件的引爆點。雖然安娜找律師控告父母要拿回自己的身體自主權,但片中不斷流露她對姐姐凱特的愛,這也使我覺得很疑惑,如果她這麼的愛姐姐,怎麼會忍心不捐腎給姐姐而使得他因腎衰竭而死亡呢?而故事的真相也在一些小小的破綻中越來越清楚,包括哥哥傑西陪著妹妹去找律師,還有開庭時妹妹打電話給姐姐凱特.....原來,安娜真的是很愛很愛姊姊,也因此她願意為了姐姐做出反抗母親這樣的舉動~試想,一個11歲大的女孩,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去找律師來控告自己的父母?而這一切背後的原動力就是那緊緊相繫的愛!
哥哥傑西、爸爸以及律師,每個人都有背後的故事,每個角色在裡面都扮演著重要的部份,也代表了一種人格特質。因為凱特的病,使得傑西從小就不被重視,即使他的學習出現了障礙,因為妹妹的病情,他必須獨自一人去特殊學校唸書,因為父母已經沒有多餘的心力來照顧他。在凱特病重的時候,他深夜獨自在外遊蕩,因為趕不上最後一班車而徒步回家,原以為回家時父母會因為他不見了而天翻地覆,沒想到爸爸一見到他只是說要不要一起去醫院看凱特,甚至根本沒發現他才剛剛回到家裡!當凱特過世之後,傑西的自我才得以展現,才終於找回了自己。
在電影"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"裡(請參考文章http://soulmiles.blogspot.com/2009/06/71-14.html),老教授在漸凍人症的侵襲下逐漸凋零,而他也因為這樣而有機會告訴世人"如何生活"。裡面有一段讓我很感動的是,老教授生病之後,雖然明知來日無多,他卻要他的孩子們和妻子還是維持著原先的生活與工作,不要因為他的病情而放棄了自己。他堅信生病死亡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,不要因為這樣而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。雖說人最後一定都會死亡,但是有多少人願意在活著的時候坦然接受死亡,不管是自己的、或是他人的? "姐姐的守護者"探討的也是同樣的議題,生病的凱特已經做了生命的鬥士十多年,她累了、想回到天上的家與愛人相聚,但是人間的母親卻遲遲不肯放手,不願去面對這必然的結局,一直到最後,當事件的真相大白,當母親願意放手,才是凱特安心離開的時候。
死亡結束的是生命,不是關係 (出自"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)。
PS: 克里昂寓言裡有一個很美的故事。大衛出生時只有一半的大腦,雖然聰明且行動自如,但是因為缺少的大腦正式控制成長的部份,因此大衛是不可能長大成人的。在12歲的時候,大衛過世了。其實大衛和他的父母在靈魂層面上有個約定,他的過世為他的父母打開了機會之窗,即使那是他們最低潮的時刻,但他們並沒有沉溺在哀傷的痛苦當中,而是為了追尋內在的平安而開始走上內在旅程,並因此而幫助了許多人。這個個體看起來好像是"犧牲"了自己,但卻造就了許多個體的喜悅,但是並沒有任何個體"犧牲",因為靈魂是永生的。電影裡的凱特,也是來到人間的天使,來提醒並給予身邊的人生命的禮物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